当前位置: 首页 >> 精彩论坛

目标探测与理解论坛

发布时间:2025/7/31 11:34:15

目标探测与理解论坛聚焦图像图形领域中目标感知、识别与语义理解的关键问题,涵盖多模态融合、复杂环境下的鲁棒感知、动态视觉信息处理与智能引导等前沿方向。论坛邀请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典型应用案例,围绕多源异构数据处理、弱光与遮挡条件下的目标识别、多尺度建模与语义推理等技术展开深入交流。论坛致力于推动视觉感知技术在军民领域的融合创新,促进学术界与产业界的深度合作,打造一个前沿思想碰撞与应用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



论坛主席



宋维涛-北京理工大学教授.png

宋维涛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宋维涛,北京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准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2021年度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主要研究工作包括颜色科学,虚拟现实,人机交互等方面。在Nature Communications、Laser&photonics review,IEEE TVCG等领域内期刊上发表四十余篇,授权发明专利三十余项,参与起草国家标准七项,担任全国信标委图像图形分委会委员,中国照明学会颜色与视觉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虚拟现实专委会秘书长等学术兼职,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三)、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四)等。


张睿恒-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png

张睿恒

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


张睿恒,北京理工大学长聘副教授,博导,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军科委JCJQ重点项目课题、工信部重点项目课题、北京市联合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0项。在IEEE Trans等国际期刊和会议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8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发明专利15项,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创新一等奖、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论坛讲者



彭宇新-北京大学教授1.png

彭宇新

北京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细粒度多模态大模型


报告摘要:真实世界具有细粒度、多模态、动态演变的特性,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利用多种模态数据间的关联互补实现对真实世界的建模与理解,并精确感知真实世界的细粒度信息。本报告系统介绍了DeepSeek系列大模型的核心技术,重点介绍了团队在细粒度多模态大模型方向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团队最新研发并开源的细粒度多模态大模型Finedefics、多轮交互检索的商品推荐、文本引导的可控视觉内容生成等,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个人简介:彭宇新,北京大学二级教授、博雅特聘教授,CAAI/CIE/CSIG Fellow,2019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25年青年科学基金项目(A类)延续资助计划获得者,2019年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年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863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工程院“人工智能2.0”规划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秘书长、提名与奖励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多媒体分析、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以第一完成人获2016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20年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8年获北京大学宝钢奖教金优秀奖,2017年获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主持了86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北京自然基金联合基金重点、发改委专项等40多个项目。发表TPAMI、IJCV、CVPR、NeurIPS、ICML等ACM/IEEE Trans.和CCF A类论文150多篇,获最佳论文奖2次。10次参加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局NIST举办的国际评测TRECVID视频搜索比赛,均获第一名。成果应用于国家网信办、公安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重要单位以及华为、腾讯、快手、蔚来、美团、中国电信、中国铁塔等头部企业。IEEE TCSVT高级领域编委、IEEE TMM等期刊编委,培养博士生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等优博。



白慧慧-北京交通大学教授.png

白慧慧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无人机图像智能感知方法研究


报告摘要:传统图像感知研究通常局限于单一层次的分析框架,未能充分考虑无人机视角下特有的复杂多变的感知环境。相较于传统图像感知任务,无人机图像感知面临诸多独特挑战,主要体现在:目标纹理特征的特殊性、外部环境的高度动态性、数据集的局限性以及任务层级的多样性等方面。具体而言,视点变化、光照条件差异、复杂背景干扰以及目标遮挡等因素,都给特殊目标的准确识别带来了显著困难。本报告将系统性地介绍我们团队近年来在无人机图像智能感知领域所取得的研究进展和创新方法。


个人简介:白慧慧,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主要从事图像视频处理研究。已发表包括IEEE TPAMI等100余篇论文。授权国际专利3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小米创新联合基金项目等。获北京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二等奖等、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索津莉-清华大学教授.png

索津莉

清华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低照度环境下动态视觉信息感知


报告摘要:在低光环境下实现高质量视频采集,对夜间自动驾驶、安防监控及军事侦察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这给光学成像研究带来了重大挑战。由于传感器的灵敏度限制,现有相机要获得优质成像效果需要足够多的光子参与。在夜景环境中,光子稀缺导致视觉信息被噪声淹没,严重影响成像质量,极大制约了相关技术的实际应用。通过计算成像框架,结合新型传感设备与智能算法,可有效提升低光环境下的视觉信息采集能力,从而解析其中蕴含的视觉线索。本次报告将介绍本团队在低光视频计算成像及相关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并期待与参会专家展开深入交流。


个人简介:索津莉,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主要从事计算摄像学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高通量计算摄像与计算显微、单像素压缩成像、生物医学数据编码与传输等,在领域国际期刊与会议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余篇,包括顶级期刊Nat. Photonics、Nat. Commun、Nat. Biomed. Eng、PNAS、IEEE TPAMI、IJCV、OSA Optica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重大仪器研制专项子课题、优青项目、重点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关键技术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3项。相关成果获2023年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第1完成人)、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完成人)、2015年度电子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2完成人)。


张爱武-首都师范大学教授.png


张爱武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古代壁画彩画高光谱图像深度解析研究进展


报告摘要:高光谱成像技术可以精细认知物质能量的变化,可以辨识传统的探测技术所不能分辨信息,可以告诉目标是什么?怎么样?在很多领域应用。报告围绕古代壁画彩画高光谱图像深度解析问题,介绍研究团队近些年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高光谱图像弱信息增强方法研究

2)壁画彩画隐含信息高光谱探测提取研究

3)壁画彩画颜料组分高光谱解析研究


个人简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长城学者、北京市科技新星,曾获霍英东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担任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编委、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理事、北京图学学会理事。近20年来围绕“空间信息获取与应用”领域的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在多载荷同步观测装置研发与技术应用、中远距离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研究及其应用、高光谱/多光谱成像与弱信息增强及应用、多尺度遥感立体动态监测系统研发、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等方面形成特色技术沉淀。主持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韩静-南京理工大学教授.png

韩静

南京理工大学教授


报告题目:机载光学智能高精侦察引导技术


报告简介:随飞行器发展的吊舱观测技术配合军用、民用有人/无人机完成辅助作业,然而传统单一模式视觉成像和信号回传人工远程观测遥控方式已难以满足大范围、远距离、全天候作业需求。利用多模态观测和自主感知技术提高飞行器作业效能,将成为各行业应用的必要手段。我们针对军用侦察探测、智慧生产生活的众多领域对机载观测系统的全天候、自主智能化的迫切需求,提出基于成像感知协同的高精光学侦察引导理论方法,攻克国产低成本平台的轻量化计算成像与高精度探测瓶颈,突破了机载多模态传感系统结构、全天候目标感知、场景理解和协同控制等核心技术,研制成功可见红外双光、宽波段高光谱、多模态复合感知多型号智能吊舱设备和光学末制导系统,形成高低空、近中远程、高低速系列航空光学智能侦察能力。


个人简介:韩静,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新机制成像与智能感知技术研究。国家青年人才,获得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国防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军事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出版中英文专著3本、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